門司港懷舊地區
位於門司港懷舊地區的外貿繁榮時代的主要建築總結
門司港懷舊是利用福岡縣北九洲市門司區JR門司港站周邊因外貿繁榮時代(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的建築,開發大正懷舊風格的飯店和商業設施,融合新舊建築的觀光區域。 順便說一下,大正浪漫是指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開花的日本風和西洋風的樣式混合的文化。 以下是位於門司港懷舊地區的主要建築物的解說。 這些建築物從JR門司港站步行10分鐘就到了。 另外,關於門司港的概要,在“門司港”一項中進行了解說。
JR門司港站
JR 門司港站是1914年(大正3年)建造的木造2層建築,是以新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的車站,1988年作為車站被指定為日本第一個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 車站內有從戰爭時期避免金屬供應的車站開設之初就有的青銅制手水盆、利用舊一、二等候車室的有高級感的觀光問訊處、利用舊三等候車室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表示鹿兒島本線起點的“零英里碑”等。 詳細情况在“門司港站”一節進行解說。
舊門司三井俱樂部
舊門司三井俱樂部是1921年(大正10年)作為三井物產的迎賓設施建造的,戰後由舊國鐵所有。 隨著舊國鐵的民營化,舊門司三井俱樂部被無償轉讓給北九洲市。 1990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1994年從山間地區移建到門司港懷舊地區。 舊門司三井俱樂部是木造的2層建築,1922年(大正11年)愛因斯坦博士住宿。 那間客房保持著當時的樣子,作為愛因斯坦紀念室展出。 1樓有餐廳“三井俱樂部”,提供門司港當地美食“烤咖喱”和河豚會席料理等。
大連友好紀念館
到20世紀前半期(1945年)為止,由於門司港和大連之間有大陸貿易的重要航線,北九洲市和中國大連市交流頻繁,1979年兩都市成為友好城市。 1995年,為紀念友好城市締結15周年,1902年俄羅斯帝國在大連市建造的德國式建築物作為友好的象徵複製建築的是“大連友好紀念館”。 1樓是中國餐廳“大連洋槐”,2樓3樓是有交流空間和大連市介紹角的觀光設施。 1996年,大連市也有同樣外觀的建築作為“大連藝術展覽館”在舊址上複製建築。 順便說一下,大連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東方魁城”(東方的洋槐之都),每年5月洋槐都會一齊開花。
大連友好紀念館的原型是位於大連的舊東清鐵路輪船的事務所的建築。 作為俄羅斯帝國通過三國干涉,封锁日本佔領遼東半島的回報,1898年,俄羅斯帝國從清國獲得遼東半島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使俄羅斯帝國設立的東清鐵路進行了鐵路鋪設的開發。 東清鐵路輪船是它的子公司。 日俄戰爭以後(1905年),旅順·大連作為日本的租借地被轉讓後,日本統治時代的舊東清鐵路輪船的事務所作為圖書館被利用。 “大連友好紀念館”開業當初也是圖書館。 磚茶與石材的白色對比很美,尖尖的三角屋頂尖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連友好紀念館”,作為紀念攝影景點很受歡迎。
九州鐵道紀念館
1888年(明治21年),作為九州第一家鐵道公司設立了“九州鐵道公司”。 九州鐵道紀念館是作為九州鐵道公司的總公司大樓於1891年(明治24年)建造的磚造2層建築,東西長62米,南北12米。 在2003年作為鐵路紀念館開館的整備工程中,進行了屋頂用金屬板鋪成,內部用鋼骨造等大規模改建。 但是,磚砌的牆壁還是建築當時的樣子,是傳達明治時代磚構造物科技的珍貴建築。 被注册為國家注册有形文化財產。 詳細情况在“九州鐵道紀念館”一項中進行了解說。
舊大阪商船
舊大阪商船大樓是1917年(大正6年)作為大阪商船的門司支店建造的。 橙色的瓷磚和帶狀的白色石材協調的外包裝和八角形的塔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木造2層洋房。 建築當時的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的大阪商船,是以世界第8比特的規模自豪的海運公司。 建築物使用到1991年後,由北九洲市購買,1999年被登記為國家注册有形文化財產。
現在1樓有北九洲市出身的有名插畫家渡瀬政造的畫廊。
舊門司海關
門司港於1889年(明治32年)被指定為經營煤炭、硫磺、大米、小麥、小麥粉的國家的特別出口港,當初門司海關作為長崎海關的辦事處設定。 1901年(明治34年),門司港的交易額超過長崎港,作為僅次於大阪港的全國第4比特的日本屈指可數的貿易港發展起來,1909(明治42年)門司海關從長崎海關獨立出來,作為日本第7個海關設定。 舊門司海關大樓是磚造瓦房的2層建築,作為燒毀的門司海關的第二代大樓於1912年(明治45年)建造的。 昭和初期(1927年)在西海岸第三代辦公樓建成之前作為海關辦公樓使用,之後出售給民間作為辦公樓使用。 戰後(1945年)作為倉庫被使用,不過,因為是明治時代的磚造的出色的建築物,以門司港區域的活性化和觀光促進作為目的北九洲市購買,建築物內的修復工程也被進行了。 1樓有通風空間的寬敞的入口大廳、咖啡館、門司海關的常設展示室等,作為居民和遊客的休息場所使用。
門司電氣通信懷舊館
門司電氣通信懷舊館作為遞信省門司郵局電話科大樓於1924年(大正13年)建造,作為門司電報電話局、NTT西日本門司營業所使用。 門司最初的鋼筋混凝土構造的3層建築,抛物線拱門和垂直線的組合是其特徵性的外觀,是能够容納很多有重量的電話交換機的堅固構造。 現在不作為營業所使用 NTT 西日本協助北九洲市的門司港懷舊事業,作為展示建築物的保存和電話機和交換機的變化的博物館免費公開。
館內以1871年(明治4年)開始使用的莫爾斯電信機器為首,有從大正到昭和的令人懷念的電信、電話機器,設定了展示公用電話和手機歷史的角落。 另外,也可以體驗接線員接電話時代的“手動接線器”、撥號式電話機、打真正的電鑰匙的莫爾斯訊號。
舊大連航路上屋
舊大連航路上屋是1929年(昭和4年)作為門司海關第1號上屋建造的建築,外觀是採用了當時非常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的幾何學圖案的裝飾設計。 建築物內還設有展示港口、客船等海事資料、收集令人懷念的電影和藝能資料的展示室“松永文庫”。 順便說一下,建築物名字的由來是,當時門司海關1號上屋是連接大連和歐洲等地的約40條航線開通的國際航站樓,但由於大連航線特別多,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大連航線上屋”。
但是,門司港是以舊門司海關所在的第一船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但僅憑該設施就變得狹窄,1932年(昭和7年)在西海岸建設了新碼頭。 與此同時,門司海關從第一船塢遷移到西海岸,1927年(昭和2)年鋼筋混凝土造5層的新政府大樓完成,接著1929年(昭和4年),為了進行進出口貨物的暫時保管、貨物銷售、海關手續等的門司海關第1號上屋完成了。
門司海關1號上屋由2層旅客候機室和平房倉庫組成。 上屋的地基上留有系船柱,當時門司港西海岸的岸壁就在上屋的眼前,船靠岸到了上屋。 乘船的客人在1樓完成了隨身行李檢查等出國檢查,在2樓等著船的出發。
之後,隨著交易量的新增,1938年(昭和13年)又增建了一棟上屋。 大陸航線呈現著盛况,不過,由於戰爭結束(1945年)航線斷絕。 1950年(昭和25年)朝鮮戰爭爆發時,上屋被美軍接收,於1972年(昭和47年)歸還。 返還後作為門司海關的臨時政府大樓和公共倉庫使用到2008年。 近年來老化明顯,作為門司港懷舊事業的一環,北九洲市決定購買並再利用為觀光設施,經過修復工程,2013年作為“舊大連航路上屋”公開。
前往門司港懷舊地區的交通
從羽田機場 (東京) 到北九州機場約1小時50分鐘。從北九州機場到JR小倉站乘坐西鐵巴士約35分鐘。
從JR新大阪站到JR小倉站乘坐新幹線約2小時20分鐘。
從JR小倉站到JR門司港站乘坐鹿兒島本線 (開往門司港站) 約15分鐘,在JR門司港站下車。
您需要登錄才能對文章發表評論